消防队,是当今城市建设的标准配置,
在每个城市,甚至每个重要的企业,都配有专门的消防机构。
水火无情,中国古代对于防火救火也是相当重视的,
在故宫的殿堂边,可以看到很多为救火而置备的大水缸,
在一些古民居,比如徽州的建筑群落里,也有类似的设置。
但是,在城市这样的公共空间里,设立专门的消防机构,
却是随着开埠从西方传进来的,是纯粹的舶来品。
这反映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和现代城市社会之间
在公共空间观念上的差异
上海最早的消防队,当时叫救火会,是1852年,由上海的西人洋行组建的。
救火队员基本是业余的,由洋行的大班、高管组成。
1866年,工部局设立火政处,建立了专业的公共救火会。
但仍保留了大量的业余救火队员。
此时的工部局火政处,承担了英法两个租界的救火任务。
据统计,工部局救火队员有150人,另外有业余救火员900人。
1883年,法租界与英租界救火会分治,
公董局在法租界内,自行设立多处救火会。
1911年,法租界在宝昌路巡捕房边,设立了宝昌路救火会。
随着宝昌路改名霞飞路,
宝昌路救火会,也改名为霞飞路救火会。
宝昌路救火会是一栋五开间,三层高的法式砖木结构。
底下有五个汽车间,楼上是巡捕和值班救火队员的宿舍。
建筑后部建有8层楼高的火警瞭望塔,
遇到法租界内有火警,敲钟、升旗发警报。
1943年,法租界收回后,霞飞路救火会改名嵩山路消防站。
1949年后,嵩山路消防站改名嵩山路消防队,一直到现在。
原来的瞭望塔已经被拆了,改建成了一个三层阁楼
二楼现在依然是消防队员的宿舍
院子的深处,是一个模拟民居楼房的训练架
以前读书的时候,经常会站在消防队的门口,看消防队员练习,
消防队员拿着一个上面带钩的短梯,
一个窗户一个窗户爬上去,最后到达楼顶。
当时感觉这些消防队员很辛苦,不管寒暑,都得穿着厚厚的消防服,
扛着水龙带或者梯子,爬上楼顶,边上还有队长在掐秒表。
这个训练架两边的红色长条,
是石库门建筑特有装饰,以前就是石库门为救火会专门设计的,
着火时,可以当梯子爬上楼顶。
现在的建筑基本没有这些了,即便有,也是纯粹的装饰,
贴一点瓷砖,勾勒一下建筑轮廓。
这些在当年,可不是简单的装饰,是实用的设计。
五开间的汽车间,现在只用了三间,
左右各一间汽车房,被出租给商家开了咖啡店和丝绸店
消防队的大门,正对着望亭路
这是泡沫发生器,
当今的城市,建筑结构越来越复杂,
建筑材料的特性也变得多样化,
对城市消防来说,难度越来越大。
今天高楼大厦的设计者,还不如当年石库门的设计者,
能够在建房子之初,就把消防的要求给考虑进去。
胶州路的大火,就给我们上了一课。
但是,高昂的学费虽然付了,教训也有了,
但像超高层的消防,至今都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
评论